【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9-27 14:54:44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的中国,各族同胞凝聚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华章。
在云南普洱民族团结园,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各族人民“一心一德跟党走”同心向党的誓言,也见证着新时代普洱各族百姓生活的巨变。
不久前,盟誓代表后代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牢记誓言跟党走、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总书记回信勉励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从祖国北疆到雪域高原,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同各族群众亲切交流,从“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勉励大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部门联合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工作、生活;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感悟中华家园之美、文明之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孩子牵手同行,从小种下“爱我中华”的种子……各民族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海拔4600多米的西藏拉萨日多乡,汉族教师宋玉刚扎根乡村小学,为学生们传授知识。毕业于宁波大学的维吾尔族姑娘米娜瓦尔·艾力主动请缨,留在内地高校担当专职辅导员,帮助各族学生更好融入,成长成才。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家民委组织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民族文化宫,1500多件文物古籍以物证史,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在全国近百家博物馆,“一起走过五千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研学资源推荐项目,以史增信,让各族群众“知来处,明去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规模空前、创新交融倍加活跃,展现了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中华民族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这是藏族高中生尼东拉毛勾勒出的家乡巨变。画中,尼东拉毛一家住在温暖的新房里,家电一应俱全;屋子外的牦牛群,无人机正在放牧……画中描绘的,正是青海果洛州牧民的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先富带后富”浇灌出更璀璨的民族团结之花。
新时代的中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照见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照见了中华儿女团结凝聚、踔厉奋发的昂扬姿态!
在云南普洱民族团结园,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各族人民“一心一德跟党走”同心向党的誓言,也见证着新时代普洱各族百姓生活的巨变。
不久前,盟誓代表后代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牢记誓言跟党走、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总书记回信勉励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从祖国北疆到雪域高原,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同各族群众亲切交流,从“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勉励大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部门联合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工作、生活;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感悟中华家园之美、文明之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孩子牵手同行,从小种下“爱我中华”的种子……各民族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海拔4600多米的西藏拉萨日多乡,汉族教师宋玉刚扎根乡村小学,为学生们传授知识。毕业于宁波大学的维吾尔族姑娘米娜瓦尔·艾力主动请缨,留在内地高校担当专职辅导员,帮助各族学生更好融入,成长成才。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家民委组织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民族文化宫,1500多件文物古籍以物证史,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在全国近百家博物馆,“一起走过五千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研学资源推荐项目,以史增信,让各族群众“知来处,明去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规模空前、创新交融倍加活跃,展现了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中华民族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这是藏族高中生尼东拉毛勾勒出的家乡巨变。画中,尼东拉毛一家住在温暖的新房里,家电一应俱全;屋子外的牦牛群,无人机正在放牧……画中描绘的,正是青海果洛州牧民的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先富带后富”浇灌出更璀璨的民族团结之花。
新时代的中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照见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照见了中华儿女团结凝聚、踔厉奋发的昂扬姿态!
责任编辑:王圣翔